益视角 | 热点领域行业周报(8.1-8.7)

2025年08月07日

人形机器人行业要闻

  
上海新策支持具身智能发展 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拟突破500亿元

2025年8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集中面向具身智能产业发放政策福利,涉及资金支持或奖励包括:
    • 对关键技术攻关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
    • 对具身智能公共平台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 对具身智能示范应用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 对开源社区、开源产品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 对达到一定算力租用规模的具身智能企业给予最高4000万元/年的算力券支持;
    • 对购买语料服务产品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年的语料券支持;
    • 对销售或租赁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 对主导标准制修订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支持。

    今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已有超过20城提出相关发展目标。约占全国1/3机器人产业规模的上海自然不会缺席。
    《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明确了到2027年的目标:上海市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实现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


    据了解,此次上海规划特色之一,在于发挥上海已有的大模型产业基础优势。上海已炼就MiniMax、阶跃星辰等四大基础模型,累计有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以厚实模型为家底,上海明确在具身智能领域重点攻关感知决策模型、运动控制模型、具身系统技术、具身语料技术、自主操作系统五大方向,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30%且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

    特色之二,在于打出公共平台组合拳,统筹建设算力、数字孪生实训、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公共平台,给予建设项目最高50%、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系统性谋划具身智能产业在沪发展基座,并提供全周期支持。

    特色之三,在于标杆型应用示范场景。相较其他城市,场景丰富多元是上海的独特优势。如智元机器人已切入商体文娱成熟场景;国地中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系列已在上汽延锋工厂锻炼上下料作业;开普勒则收获物流装配领域大订单。根据实施方案,上海拿出真金白银的支持,将按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不超过1000万元的支持。


    来源:智财社、懂经

    自动驾驶行业要闻


    马斯克:特斯拉正在训练新的FSD模型 可能会在下个月发布


    8月6日当地时间周三,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该公司目前正在训练一款全新的完全自动驾驶(FSD)模型,可能在下个月底准备好向公众发布。
    马斯克表示:“新的FSD模型参数量扩大了约10倍,并对视频压缩损耗方面做出显著改进。如果测试顺利,预计下月底向用户推送。”
    微信图片_20250807171138_319.png
    据悉,FSD是一套半自动驾驶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旨在让特斯拉车辆以极低人工干预完成导航与操控。不过驾驶员仍需手握方向盘,随时接管转向或制动。
    该系统亦被视为特斯拉现有Autopilot驾驶辅助功能的升级版本,而Autopilot此前已在欧洲和中国推出。
    FSD依托人工智能模型,通过车辆摄像头与传感器感知周遭环境。马斯克所所说的“10倍参数量”意味着模型规模更大、训练数据更多,性能也将随之提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上,FSD是马斯克推动特斯拉营收增长与技术领先的核心支柱。今年,特斯拉已在得州奥斯汀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来源:财联社

    脑机接口行业要闻


    我国科学家团队取得介入式脑机接口新进展


    天津健嘉康复医院,67岁的张先生坐在康复训练椅上,缓缓抬起左臂,稳稳拿起水杯……这是他因脑梗偏瘫半年以来首次完成这一动作。帮助他的是中国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试验。该试验近期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
    段峰介绍,科研人员通过颈部血管微创手术,将直径仅2毫米的电极支架送入大脑运动皮层血管,同步植入无线供能与传输装置,建立起“脑—机—肢体”闭环通路。术后两周内,患者即可通过意念实现手部抓握等操作,系统信号传输稳定率达99.7%。“相比传统侵入式脑机接口必须开颅植入电极,介入式方案通过血管通路实现对大脑信号的精准采集和高效传输,就像在血管中铺设‘光纤’,绕过了对脑组织的直接干预,在保障信号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术后恢复效率。”段峰说。
    这一介入式方案融合多项技术:采用仿生蛛网状结构电极适应血管搏动,保持信号稳定;自主设计的无线供能闭环控制平台可实现设备续航5年以上,降低感染风险;配套的智能自适应解码算法,可根据患者运动意图实时调整输出参数,使操作自然流畅。
    在试验中,科研团队还提出了“中枢—外周—中枢”神经重建模式,通过同步电刺激训练,促进神经突触再生,显著提升了运动功能恢复效率。试验数据显示,患者抓握力度恢复至健康一侧的82%。
    “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脑信号对患肢的控制,更激活了潜在的神经可塑性。”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说。
    从技术提出到系统验证,段峰带领团队经历了多年积累。2022年,团队完成羊脑介入实验;2023年,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2024年,实现羊脑脑内植入传感器的完整取出,为人体临床试验奠定了系统性基础……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脑机接口的创新之路。
    今年7月,段峰团队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南通创新区联合成立“介入脑机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将聚焦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临床验证与成果转化,推动脑机接口迈入体系化、平台化发展阶段。“科研不应止步于实验室,要走向真实场景,造福社会。”段峰说。
    目前,团队已启动多中心临床试验。同时,北京、武汉等地已建立专病门诊。
    来源:人民网


    下篇: 益生态 | L4级智能驾驶公交落地成都,天瞳威视助力成都公交开启智驾新篇章

    Copyright © 2021 上海溢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9181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