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行业要闻
空气造馒头、尾气当饲料、海水变塑料……谭天伟院士力挺的第三代生物制造,中国正崛起!
空气造馒头、尾气当饲料、海水变塑料……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正在被中国科学家通过以合成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造技术变为现实。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翔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实现了将海水中的CO₂转化为可完全生物降解的PBS及PLA,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天然“碳库”,每年吸收逾四分之一的人为排放二氧化碳。
而这项技术能把这些已进入海洋的碳,重新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资源,不仅减缓了海水酸化,更实现了海洋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实际上,让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技术,我国早已处于领先地位。早在2021年,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就发布过一则来自中国合成生物团队的学术成果,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团队,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这项被称为“空气造馒头”的技术,用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生产的淀粉量,就能与5亩土地种植出来的玉米相当。随后的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于涛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课题组实现了“空气变粮油”。该研究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并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葡萄糖和油脂。上述种种突破,为人类解决地球“粮食危机”和“气候危机”提供了一条新道路,也掀起了“第三代生物制造”的热潮。来源:智东西
脑机接口行业要闻
临床医生+工程师!同济医院联合研发帕金森脑机接口治疗新方案
10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举行脑机接口战略研讨会暨研究院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上,医院发布了脑机接口发展战略蓝图,并与国内脑机接口企业“穹顶医疗”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院企协同创新的合作链条再添重要一环。
此次,同济医院与“穹顶医疗”合作,将继续在“临床医生+工程师”双PI(主要研究者)制的驱动下,联合研发帕金森治疗性脑机接口新方案,开展科研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表示,发展脑机接口技术,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同济医院已构建了“需求牵引、技术驱动、规范验证、价值实现”四个环节螺旋上升、动态演进的闭环转化新范式。
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强调,始于临床,才能归于临床。同济医院已系统性梳理了脑卒中、脊髓损伤、癫痫、渐冻症、抑郁症等重大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临床痛点,形成了详尽的“需求清单”,并将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
据悉,同济医院依托完善的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平台和伦理审查体系,已为15项脑机接口临床研究项目提供全流程支持,形成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覆盖病种最广的脑机接口临床研究集群之一。同时,医院获批成立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保数据研究中心”,为创新技术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开展研究,打通从技术到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脑机接口社区
人形机器人行业要闻
全国首个具身智能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落地!计划形成80余项标准!
近日,我国首个具身智能领域的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上海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标准化试点”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公示。该试点由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承担,将以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国地中心主训练场统领、全国各分训练场支撑的“1+N”模式开展,在全国各分训练场推动标准验证实施与迭代优化。此次试点计划形成80余项标准,从而为行业数据流通共享确立“统一标尺”,进而使得全国的具身智能训练场能够互联互通。专家认为,此举将是我国具身智能产业从“单点创新”走向“体系协同”的关键举措。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