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视角 | 热点领域行业周报(10.3-10.9)

2025年10月09日

VR/AR 行业要闻

轻20克,强一整代:中国AI眼镜如何用一年打破Meta的潮流神话?

Meta Connect大会无疑是XR领域的年度盛会。今年,扎克伯格重磅推出了被其称为“史上最强”的首款带屏AI眼镜——Ray-Ban Display
这款产品首次搭载了单眼彩色显示,配合肌电信号控制的Neural Band神经腕带,试图以“双手揣兜也能操控”的交互方式惊艳全场。然而,现场演示故障频发,而发布内容也被不少产业人士评价“似乎打不过国产AI眼镜”。
就在前后脚,来自中国的Rokid乐奇眼镜则交出了一份硬核的市场成绩单:正式发售5天,全渠道销量突破40000台;9月产能迅速排满,一镜难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不仅在国内热销,更通过美国纽约发布会、Kickstarter众筹14天突破200万美元等海外动作,成功打入美国、新加坡等主流市场,展现出强大的全球吸引力。
微信图片_2025-10-08_102324_784.jpg

▲Rokid乐奇眼镜使用场景图

这场隔空对决,核心是产品力的直接较量。将双方旗舰产品Rokid乐奇眼镜与Meta Ray-Ban Display对比,差异立现:
1. 显示技术: Rokid乐奇采用“双目显示”,为用户提供更完整、更沉浸的视觉体验;而Meta则仅为“单目显示”,信息呈现的广度和自然度稍逊一筹。
2. 重量与佩戴: Rokid乐奇将包括显示、摄像头、音频在内的全套功能集成于仅49克的镜体中,佩戴轻盈无感;Meta Ray-Ban Display则因加入显示模块重量达到69克,对日常佩戴的舒适性提出更大挑战。
3. 功能完备性: Rokid乐奇内置了从实时翻译、提词器、导航、AI识图到“看一下支付”等丰富功能,并支持实时导航,是一个功能较完备的AI助手。Meta则严重依赖外置的Neural Band腕带来实现复杂交互,功能完整性和便捷性受限。
4. 价格与市场: Rokid乐奇国内售价3299元人民币,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了高端功能。Meta Ray-Ban Display搭配腕带售价799美元(约合人民币5675元),价格门槛高出近一倍。
这场正面PK,已非单一产品的胜负,而是中国AI硬件产业链整体崛起的缩影。
从早期的“百镜大战”到如今头部品牌在与国际巨头的较量中显现优势,中国AI眼镜产业正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在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上开始领跑,变为“全球消费级爆款的制造者”。

来源:智东西

自动驾驶行业要闻

特斯拉FSD重大升级!自动驾驶迈向“有意识的机器”

特斯拉(Tesla)宣布向北美用户推送全自动驾驶系统(Full Self-Driving, FSD)v14版本。这是自2024年底v13更新以来最大的一次技术升级,也被认为是特斯拉自动驾驶战略的重要转折点。

马斯克(Elon Musk)表示,FSD v14“是迄今为止最接近人类驾驶体验的版本”,并称车辆将在v14.3版本中“感觉像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

特斯拉官方介绍,FSD v14采用新一代端到端神经网络(E2E v2)架构,模型参数规模较v13提升超过十倍。该版本整合了特斯拉在奥斯汀Robotaxi测试项目中的实车数据,使算法具备更高的环境理解力和预测能力。

与传统基于规则的驾驶系统不同,v14的决策逻辑由AI模型直接驱动,不再依赖固定代码,而是通过大量驾驶样本学习驾驶员的动态行为模式。这使系统在拥堵路段、临时施工区、夜间低光环境下的表现显著提升。

微信图片_2025-10-08_102349_048.jpg

测试者在X平台上传的视频显示,FSD v14能够在多层停车场自动取票、避让和泊车,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FSD v14的核心目标是让自动驾驶“更像人”。此次更新包括多个关键改进:

智能泊车与到达选项(Arrival Options:用户可选择停车类型(车库、充电桩、路边等),系统会自动判断最佳路径并完成泊车。

驾驶风格自定义:新增“匆忙模式(Hurry Mode)”与“懒惰模式(Sloth Mode)”,允许用户根据偏好调整加速与变道策略。

无缝启用与更少干预:系统显著减少驾驶员注意力提示频率(Nags),可实现从静止启程到全程自动驾驶的“零延迟响应”。

分析机构Wedbush Securities表示,FSD v14是“特斯拉AI转型的关键分水岭”,将推动其估值逻辑从“汽车制造”转向“算法能力”。

业内普遍认为,FSD v14的更新不仅是软件优化,更是Robotaxi网络商业化的前奏。研究机构ARK Invest预测,若Robotaxi全面落地,特斯拉单车软件收入可能超过整车销售利润,

“特斯拉的未来将建立在AI,而非金属之上。”

来源:北美商业见闻

半导体行业要闻

量子电路突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科学家约翰·克拉克、麦克·H·德沃雷特、约翰·M·马蒂尼,以表彰他们“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和能量量子化”。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36万元人民币)奖金。
微信图片_2025-10-08_102338_347.png
据了解,约翰·克拉克出生于英国剑桥,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马蒂尼出生于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德沃雷特出生于法国巴黎,在巴黎第十一大学(现巴黎萨克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三人设计了实验,实验中使用了由绝缘层隔开的“约瑟夫森结”超导电路。超导体是一种在特定温度下电阻消失的材料。他们证实,穿过超导体的带电粒子的行为类似于填充整个电路的“单个粒子”,并表现出量子隧穿效应,穿过绝缘层移动到另一侧。此外,他们还观察到了能量量子化,即电路只吸收或释放特定数量的能量。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当今使用的所有先进技术都依赖于量子力学,包括手机、相机……以及光纤电缆。”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一生中的一大惊喜,”出生于英国剑桥、现就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克拉克教授说道。“这将推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很多人都在研究量子计算,我们的发现在很多方面都是量子计算的基础,”克拉克教授在得知获奖消息后不久在新闻发布会上通过电话表示。
他似乎也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四十年前完成的研究竟然能获得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我完全惊呆了。当时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成为诺贝尔奖的依据,”他说。
量子力学与微观世界中微小物体的行为有关,它指的是电子等粒子在亚原子世界中的行为。克拉克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了这些粒子如何打破规则,例如穿越传统物理学认为不可能的能量屏障 - 这被称为“隧穿”。
量子隧穿效应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电子或原子核等粒子会以概率方式突破它们在传统意义上无法逾越的能量壁垒。这种现象由粒子的波动性所致,常见于恒星核聚变等自然过程、闪存等技术以及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等先进工具中。
利用量子“隧穿”(tunnelling),电子设法突破能量屏障。
他们的工作证明,隧穿效应不仅可以在量子世界中重现,而且可以在“现实世界”的电路中重现。科学家们利用这些知识来制造现代量子芯片。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务长莱斯利·科恩教授说:“这确实是个好消息,而且是当之无愧的。”
“他们的工作为超导量子比特奠定了基础——超导量子比特是量子技术的主要硬件技术之一。”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他们的研究为未来的量子技术奠定了基础”,并补充道,“他们为量子计算机、量子密码学和量子传感器等下一代创新奠定了基础。”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上篇: 益生态 | 智元机器人携手龙旗科技打造“AI智造新标杆” 下篇: 益生态 | 智元参与筹建开源鸿蒙具身智能 PMC,以灵渠 OS 共筑机器人开源生态

Copyright © 2021 上海溢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19181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